盛夏时节,马钢比亚西钢筋焊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钢比亚西”)马鞍山加工基地内,焊花闪烁,生产正忙,一片片优质钢筋焊网成型下线,运往各地。
面对钢筋焊网行业日益加剧的“内卷式”竞争,作为国内重要的钢筋焊网生产企业,马钢比亚西这家由马钢集团与新加坡BRC亚洲公司合资成立、扎根行业二十余年的领军企业,牢牢抓住“价值创造”这个关键,始终坚守“买比亚西产品就是买放心”的承诺,凭技术创新破冰,用过硬质量筑基,靠成本效率立身,以价值引领突围,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技术创新是市场突破的重要支撑,市场突破反过来又给了我们强大的动力去创新。澳大利亚市场的突破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马钢比亚西技术质量部、制造管理部经理甘先远深有感触。
澳大利亚市场对钢筋焊网的要求异常严苛,尺寸和抗剪强度指标远超国标,特别是抗剪力高出67%,产品利润虽高,却让众多企业望而却步。
“压力很大,但我们没有退缩。”甘先远介绍说。技术团队一头扎进澳标研究,从设计辊片尺寸开始,到调整轧制工艺、优化焊接参数,经过数百次试验调整,最终一次性通过澳大利亚ACRS认证。“这为我们产品出口澳大利亚打开了大门,是在海外高端市场的一次成功破冰。”甘先远语气中带着自豪。
通过澳大利亚市场认证后,公司产品成功进入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市场。
“现在行业竞争异常残酷。”甘先远坦言,“要生存、要盈利,必须精打细算,必须时刻绷紧降本增效这根弦。”
在原料采购上,他们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评价体系,“比价格、比质量、比供货速度,实行比价采购,从源头控制住成本和质量。”甘先远介绍。
生产中,他们引入了KPIS考核机制,“每台机器该干多少活,有标准定额,实际干多少,效率高低,一算就知道。效率高的班组能拿奖金,效率低的也能找出问题在哪。”甘先远介绍,这套机制效果显著,上半年生产效率提升了11%。
节能降耗也有实招。他们合理调整班次,采取避峰就谷生产,经测算,上半年每吨产品的电力成本降了10%。甘先远说,“强化设备管理,把维护保养做到位了,备件消耗自然就少了。我们还鼓励修旧利废,能修好的绝不轻易报废。”
恪守质量底线,对马钢比亚西来说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准则。该公司有明确的方针:科学规范管理,打造优质品牌,不断改进创新,确保顾客满意。
“首先,技术质量部直接对公司负责,统管全国五个加工基地的质量。”甘先远说,“我们还设有专门的检验员,他们手里有‘一票否决权’,不合格的产品,绝对出不了厂门。”
质量把关,层层设防。各产线班组首先自查,然后下道工序监督上道工序,最后由专职质检员把关。三道关卡,确保整个加工过程质量都在掌控之中。
这份对质量的坚守,为马钢比亚西赢得了响亮的市场口碑。从京沪高铁601816)、沪宁城际,到上海洋山港、南京地铁,这些国家重点工程背后,都有马钢比亚西产品的身影。“市场认什么?最终认的还是过硬的质量。这就是我们最好的通行证。”甘先远总结道。
“钢筋焊网行业‘门槛’低,‘内卷’太严重。”马钢比亚西一位销售经理直言。面对这种局面,公司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可持续的路。
“我们选择迎难而上。”该经理说,“一方面公司持续投入技术研发,不断拓展钢筋焊网的应用领域,创造新需求;另一方面,积极与国内实力强、信誉好的大型建工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建立长期稳固的伙伴关系。”
目前,马钢比亚西主持和参与制定了8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50余项,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荣誉称号。与中铁、中铁建、安徽建工600502)等建筑巨头建立了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
除了巩固传统的路桥市场,马钢比亚西还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房建和市政领域。他们转变思路,从源头设计院入手,主动对接设计院,争取在工程设计画图阶段,就把钢筋焊网这种高效、可靠的产品方案纳入进去,从而抢占市场先机。
“目前国内钢筋工厂化加工率仅在5%到7%之间,市场空间巨大。我们会始终坚持‘价值创造’理念不动摇,在巩固技术、质量、成本、品牌优势的基础上,主动作为,继续努力。”马钢比亚西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