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一带一路”布局海外航线,探索中东、欧洲市场,推动中国邮轮品牌全球化。新的游轮产品填补了中国高端船舶制造空白,成为全球邮轮产业格局变革的重要参与者。
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邮轮旅行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已成为当前旅游的热门选择,近年来国内旅客对邮轮的认知逐渐提升,邮轮产业也蓬勃兴起。当13.55万吨的“爱达·魔都号”(以下简称魔都号)完成第100次商业航次,14.19万吨的“爱达·花城号”(以下简称花城号)进入总装冲刺阶段,中国船舶工业终于完成“航母-LNG船-邮轮”高端装备制造大满贯。这场历时20年的逆袭之路,从2006年外资垄断市场、国产化率不足10%,到如今构建起覆盖1500家配套企业的全产业链生态,中国用两代邮轮实现了造船工业的“三级跳”。
如今,国产邮轮魔都号已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IP之一,作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新型度假选择,其满足了广大旅行爱好者的不同需求,在拥有华丽的套房、多样的特色餐饮、中国最大的海上免税店以及丰富的娱乐活动设施等基础上,还坐拥多项“黑科技”,充分融入了中国元素,展现出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13.55万吨级大型邮轮,魔都号历时8年科研攻关和5年建造,攻克了2500万个零件(相当于北京鸟巢钢结构用量的3倍)的集成难题,涉及4750公里电缆敷设和2826个舱室的协同设计,实现了重量控制、减振降噪和安全返港三大核心技术突破。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量采用8毫米以下的薄钢板解决了邮轮减重的难题,建造了智能薄板生产车间,首次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大功率激光复合焊生产线并应用机器人焊接技术,最大程度上减小了生产过程中的形变。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花城号总吨位增加0.64万吨,达14.19万吨,总长增加17.4米,达341米,客房数量增加了19间,达2144间,满载游客量5232人。通过对魔都号的设计建造经验的吸收和再创新,花城号在建造阶段通过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建造过程,采用分段对接技术实现总装,为控制重心采用了新材料,提高航行平稳度,利用AR技术和5G网络实现智能装配和远程验收,实现了建造效率、搭载精度、数字化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进一步提高。
作为全球首艘5G邮轮,魔都号配备了卫星通信系统,就像头顶搭载太空信号塔,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公海,乘船者也能通过卫星连上网,打电话、发微信都不耽误。在餐厅、剧场这些热闹区域装了5G室内天线,类似WiFi路由器。船行驶到公海时可用卫星把信号传回陆地,游客能直接用5G刷视频、打游戏,网速比传统邮轮快几倍。船上设有一个本地服务器,游客只要连接邮轮的本地网络,就可以访问服务器,观看超高清的影视剧、卡通等节目。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顺利实现坞内起浮。
在此基础上,花城号应用了升级版5G网络,采用700MHz的5G信号,此频段穿透力强、覆盖广,就像给船套上一个信号增强罩,连船舱最底层的厕所、最角落的客房都能实现满格信号。通过卫星传输数据更高效,同样一段视频,魔都号传要1分钟,花城号可能只要30秒,看直播更流畅。
更重要的是,两艘船都采用了“卫星+5G”双链路双保险设计,一条信号断了可立刻切换到另一条,不会断网。总体而言,两艘船就像“海上移动信号塔”,魔都号解决了“有没有网”的问题,花城号则解决了“网速快不快、功能多不多”的问题。从此告别海上失联,躺着刷剧、直播赶海都能实现。
作为魔都号客房电视服务商,TCL公司为游客提供了4K智能电视,搭载了具有一站式智慧旅途服务的定制化电视系统。当游客刚进入房间时,专属管家的定制问候语便会随之而来;登船当天,客房电视会循环播放安全知识视频;在突发情况下,电视将会实时发布广播通知。此外,电视还能充当智慧导游,随时查看航线信息、消费信息、通知信息等。
两艘邮轮均配备安全返港系统,其设计初衷是把邮轮本船作为一个最大的救生艇,在发生进水或者失火之后,船能够在8级的风速下,以6节航速在1500海里距离内返回到母港,确保极端情况下的每一位乘客安全。通俗地讲,安全返港技术就像给大型邮轮装了一套自救系统,当船遇到火灾、进水等事故时,即使部分设备损坏,船还能自己“坚持跑路”,带着所有人安全开回最近的港口,而不是原地等救援。邮轮的关键设备(比如发动机、电力系统、导航仪)都有两套独立的备份,就像手机充电宝加备用电池。如果一套坏了,另一套立刻顶替运行,保证船能继续开。同时,船体内部通过防火门、防水隔板分成多个独立区域,类似蜂窝结构,比如厨房着火,系统会自动封锁火势蔓延的通道,保护其他区域的安全。事故发生后,乘客和船员会被引导到未受损的“安全区域”,这里有通风、照明、食物、厕所,甚至临时医疗点,足够撑到船靠岸。如果火势蔓延或进水严重,船还能维持3小时基本功能,让所有人有序坐上救生艇逃生。
魔都号采用了阿克苏诺贝尔公司提供的Intersmooth防污涂料,这是一款兼具优异耐久性和超低挥发性的高性能涂料,极大地减少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给魔都号披上了低碳外衣,该涂料技术也被视为传统化工行业向绿色转型的典范。
类似于当前流行的油电混动汽车,魔都号也采用了混合动力推进系统,在靠港或慢速开船时,关掉发动机纯用电,不冒黑烟、噪音小,还省油。其还采用了废热回收技术,发动机产生的热气不浪费,用来烧热水、开空调,省电又环保。另外,两艘邮轮均采用特殊轻质材料造,减轻了全船重量,进一步促进了油耗的降低。
魔都号通过脱硫装置和智能能源管理降低排放,在此基础上,花城号新增了3套脱硫装置和5套脱硝装置,将船舶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含硫含硝的有害成分)进一步收集处理后再排入大气,像给船装了个超级空气净化器,能过滤90%以上的硫和氮氧化物,尾气比国际标准还干净。此外,花城号还支持港口岸电接入,减少靠港时柴油发电的污染,推动绿色港口建设。
邮轮太重会影响航行速度、耗油量,甚至可能导致“头重脚轻”而剧烈晃动。由于魔都号和花城号都像“海上高楼”,更加需要克服这些问题,即必须把重量分布均匀,不能一边沉一边飘。于是,工程师把整艘船拆成几千个小分段,每个分段的重量都精确计算,比如花城号用了77个总段,每个分段吊装时误差不超过1厘米,拼起来后船体又稳又轻。另外,一般情况下,船体制造使用的是平均厚度为20毫米的钢板,而魔都号则大量采用厚度仅为4~8毫米的薄形钢板,重量大幅减轻。花城号船体更是大量用4~6毫米厚的超薄钢板(比手机还薄),通过激光焊接技术让接缝牢固。同时,船内部骨架用铝制结构和轻质复合材料,既结实又轻便,类似飞机机身材料。
在施工前,工程师用3D建模在电脑里“造一艘船”,模拟每块材料的重量和位置,能够提前发现哪个区域超重,并立刻调整设计,避免真船造完才发现问题,减小了返工率和人力物力的浪费。施工人员佩戴AR眼镜进行装配,眼前会显示虚拟模型,直接对照安装材料,避免多装一颗螺丝导致超重。
此外,邮轮在重心控制上同样下了很大的功夫。由于邮轮上层有豪华餐厅、泳池,容易“头重”,工程师通过科学配重,比如把重的设备放在底层,轻的设施放上层,让船体像不倒翁一样稳。
为了降低震动和噪声,邮轮在发动机、螺旋桨等噪声源设备的底部安装了橡胶减震器和弹簧支架,就像给它们穿上厚底鞋。震动传到船体时,会被这些“鞋垫”吸收掉一大半,乘客感觉不到地板的震动与响声。同时,船舱墙壁里塞满隔音棉和阻尼材料,像给船裹了一层厚毯子。即使发动机在船底轰鸣,旅客也能在客房里安静睡觉。全船设置1400多个噪音监测点,像“健康手环”一样随时检查哪里太吵。邮轮还刻意将通风管道设计得细一点,减少空气流动声,类似把粗水管换成细水管,水流声自然变小。
在产业链方面,两艘邮轮构建了以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为总装核心的协同网络,形成“1家总装厂+100家核心分包商+1500家配套企业”的生态体系。逐步减少进口依赖,如邮轮钢板、焊接材料等实现本土采购,推动国内船舶配套产业升级,核心设备实现了国产化突破,花城号新增3套脱硫装置和5套脱硝装置,推动环保技术产业链发展。在隔音材料、轻质合金等细分领域,国内企业形成自主标准,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更重要的是,邮轮在上海负责总装,江苏、浙江等地提供配套零部件,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协同的区域产业联动。
国际化布局方面,两艘邮轮正从“中国制造”走向“全球运营”,魔都号以上海为母港,辐射日韩航线万国际游客,而花城号在2026年交付后将以广州南沙港为基地,覆盖东南亚航线,完成中国北海、东海、南海市场的全面部署。未来将依托“一带一路”布局海外航线,探索中东、欧洲市场,推动中国邮轮品牌全球化。两艘邮轮填补了中国高端船舶制造空白,成为全球邮轮产业格局变革的重要参与者。
魔都号和花城号还具备文化输出的功能,简单来说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搬到海上大邮轮里,用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玩得嗨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两艘邮轮的船身和内部装饰就像移动的博物馆,魔都号从船体涂装、文化展陈等诸多方面创新演绎丝路文化,船体涂装从敦煌壁画艺术中采撷灵感,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创新演绎东方文化韵味;花城号则是以花卉为主题,沿用魔都号的涂装设计理念,船体涂装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飘带及天女散花元素为核心,选取中式美学的经典色彩,通过灵动的线条勾勒出气象万千的和谐场景。
邮轮上的娱乐活动不只有西式派对,还有很多中国特色的体验,有非遗手工课,比如做风筝、画团扇,游客能亲手体验传统手艺;还可体验中国功夫和游戏:早上教太极拳,下午玩投壶、木射,让外国游客感受中国式休闲;必不可少的,还能品尝中国味,火锅、粤菜早茶直接搬上邮轮,春节还有年夜饭,让外国游客用胃记住中国。
大型邮轮被誉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其技术复杂度远超普通船舶。中国成功攻克2500万零件集成、超薄钢板激光焊接(4~8毫米)、智能分段装配(误差<1厘米)等难题,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少数具备邮轮全产业链能力的国家,打破了欧美长期垄断格局。我们不仅在邮轮的关键设备和新型材料上实现国产化,甚至还发生技术溢出——激光复合焊技术已应用于高铁车厢制造,隔音材料标准被家电行业借鉴。通过制定邮轮减振降噪中国标准、主导安全返港技术规范,中国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推动全球邮轮产业标准重构。
中国邮轮产业的技术突破,不仅是高端制造业的里程碑,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立体呈现。从绿色船舶标准输出到文化软实力全球传播,从万亿元级市场激活到“智造强国”形象重塑,这些突破正在重构全球邮轮产业格局。未来,随着氢能、AI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质变,为全球海洋经济贡献中国方案。(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