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军事工业陷入了急剧的衰退,原本享受优渥待遇的高级专家们,瞬间沦为收入微薄的普通劳动者,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在此背景下,随着中国与乌克兰之间的合作日渐深入,许多乌克兰的专家纷纷来到中国,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机会。
其中不乏世界级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例如中国首艘航母的设计者巴比奇、全球顶尖焊接专家郭瑞、以及世界上最大军用运输机的设计师金琴科等人。他们在中国的多年工作经历中,焕发了人生的光彩,为中国的建设贡献了宝贵的力量。那么,这些年来,到底有多少乌克兰专家来到中国,他们又在中国做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呢?
1941年,巴比奇出生于乌克兰。回想起童年时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经消散,苏联作为二战后的超级大国与美国展开了冷战。那个时期,参军报国依然是苏联年轻人一种崇高的理想,而少年时代的巴比奇也立志投身于国防事业,学习科技,为祖国的安全贡献力量。于是,他先后就读于尼古拉耶夫造船学院的中学部和大学部。尼古拉耶夫以其发达的航运业和黑海造船厂而闻名。
毕业后,巴比奇顺利进入黑海造船厂工作,并很快崭露头角,成为设计团队的中流砥柱。苏联时期,乌克兰的军事工业与俄罗斯相媲美,黑海造船厂更是承接了苏联一半以上的大型舰船制造任务。黑海造船厂的产品覆盖了苏联三代航母的建造任务,其中包括莫斯科级、基辅级和库兹涅佐夫级。
1985年,黑海造船厂开始建造一艘新的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瓦良格号,巴比奇在设计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乌克兰经济的日益衰退,这项工程逐渐陷入困境,建造进度缓慢,甚至一度停滞不前,黑海造船厂的专家们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苏联经济危机加剧的背景下,美国的特工开始频繁接触苏联的科学技术人员,试图挖墙脚,通过高薪引诱他们前往美国工作。许多苏联专家在此诱惑下离开了祖国,但巴比奇始终没有动摇。在经济困境中,他选择坚守岗位,耐心等待更好的机会。
虽然瓦良格号的建造进程中断,但巴比奇对这艘航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常常思念它的未来。他希望能够亲眼见证这艘已经建造了68%的航母完工,成为一艘成熟的舰艇。幸运的是,1999年,瓦良格号重新焕发了生机。中国香港企业家徐增平成功购买了这艘半成品航母,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克服了来自西方的重重阻力,将瓦良格号成功运回中国,并于2002年交付中国海军。
得知这一消息后,巴比奇欣喜万分,他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于是,他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中国,参与了瓦良格号的改建工作。在巴比奇的指导下,航母改建的进度迅速加快,最终在近十年的努力下,瓦良格号转变为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命名为辽宁舰,并于2012年正式服役。
多年在中国生活的巴比奇,不仅融入了中国的社会环境,还学会了流利的汉语,除了外貌,几乎与中国人没有什么区别。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与中国保持了持续的友好关系,尤其是在中国科技发展急需人才的背景下,两国共同创办了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
这个研究院借鉴了乌克兰顶尖的焊接技术,如高频焊接、水下焊接以及钢轨合金工艺等。乌克兰的焊接专家弗拉基米尔·郭瑞便是研究院的负责人之一。郭瑞曾获得苏联博士学位,并且受到美国科学界的高度评价,他还曾成为纽约科学院的院士。自从2011年成为乌克兰院士后,郭瑞便在中乌之间的技术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他为中国的超音速焊接、等离子焊接等技术做出了贡献,并因此获得了中国政府授予的“特聘专家”称号。
郭瑞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中国焊接技术的发展,他的个人生活也与中国有了深厚的联系。如今,他在中国已经生活多年,最喜欢与妻子一同在西湖边散步,品味各色美食。
除了航母和焊接技术,乌克兰的专家还在中国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设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安东诺夫设计局的飞机设计专家金琴科,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安东诺夫设计局是苏联大型飞机设计的发源地,尤其在运输机领域,堪称世界翘楚。金琴科作为该局的资深专家,参与了多型重型运输机的设计工作,包括安124和安225等世界著名的大型飞机。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军方要求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发一种超大型运输机——安225,用于运输“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在金琴科的参与下,安225于1988年设计完成,并成功试飞。它的尺寸和重量在当时堪称世界之最,成为全球最重的飞机。遗憾的是,苏联解体后,安225的生产和应用遭遇了巨大的困难,仅生产了一架。
与安225同样,许多苏联的优秀飞机设计师,如金琴科,也由于苏联的解体,陷入了事业的停滞。然而,在此时,中国向金琴科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参与中国的新一代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的设计工作。在中国的帮助下,金琴科终于重新找到了用武之地,并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还有一些如安东诺夫设计局的维克托、佩特罗等专家,他们由于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困境,面临着职业生涯的困顿和边缘化。然而,随着中国对乌克兰专家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乌克兰技术精英选择来到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国防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30多年来,来自乌克兰的专家已达到200多人,家属人数更是超过千人。这些专家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军事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