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26项成果获奖,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7项,创历史新高,这一成绩彰显了南开大学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的强劲实力;天津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24项,其中天津大学牵头一等奖及以上共16项,占比34.8%,获奖数量及占比均为天津市第一。
南开大学26项成果获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7项,创历史新高,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这一成绩彰显了南开大学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的强劲实力。
在基础研究方面,李兰冬教授团队凭借“分子筛限域吸附与催化”项目荣获自然科学特等奖;刘育教授团队的“超分子空间限域组装及功能”、刘遵峰教授团队的“非线性应力诱导的‘扭热制冷’材料的高效能量转化”、陈树琪教授团队的“少层人工微结构光场调控物理及应用”项目分别斩获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些成果展现了南开大学在超分子化学、能源转换和光学调控等前沿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技术创新方面,孔德领教授团队的“血管植介入器械抗凝血与促再生关键技术创制及应用”和段峰教授团队的“介入脑机时效救治器械与智能康复关键技术及应用”双双摘得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些成果不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更在医疗健康领域实现了重大应用,为提升人类健康水平贡献了南开智慧。
南开大学始终将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通过系统布局和精准施策,不断强化有组织科技创新。学校科研部负责人表示,“此次获奖成果既有前沿基础研究的突破,也有面向国家需求的重大技术发明,体现了南开大学‘顶天立地’的科研特色。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力争实现2035年产出百项重大科研成果的目标,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天津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24项,其中自然科学特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7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及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7项。
化工学院巩金龙教授牵头完成的“丙烷脱氢催化剂结构化设计与反应机制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特等奖,建工学院水利工程智能建设科研团队牵头完成的“复杂地下洞室群智能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材料学院邓意达教授牵头完成的“非贵金属电解水制氢催化材料设计与作用机制”、机械学院姜楠教授牵头完成的“湍流多尺度结构理论与应用”、智算学部胡清华教授牵头完成的“低质量多模态数据动态可信融合理论与方法”及化工学院杨全红教授牵头完成的“致密储能材料与器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
机械学院舒歌群教授和王延辉教授分别牵头完成的“自然工质CO₂热力循环高效转化关键技术”和“基于无人潜航器的海洋机动观测网构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精仪学院赵美蓉教授牵头完成的“高精度微小力值产生及测量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技术发明一等奖。
医学部-药学院刘秀云教授牵头完成的“神经重症脑疾病多模态同步监测及个性化诊疗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化工学院龚俊波教授牵头完成的“晶型药物精准制备共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材料学院徐连勇教授牵头完成的“海洋极端工况大型深水结构高性能焊接制造与服役安全评价技术”、精仪学院张红霞教授牵头完成的“宽频高精度磁流体微角振动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应用”、环境学院王灿教授牵头完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复杂恶臭气体高效收集与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以及智算学部许光全和王晓飞教授分别牵头完成的“AI系统安全对抗与隐私协同关键技术及应用”和“面向语义智能的算网协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据悉,2024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一等奖及以上44项,天津大学牵头一等奖及以上共16项,占比34.8%,获奖数量及占比均为天津市第一。此外,天津大学作为合作单位获奖32项,其中天大人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奖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