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针指向12点,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的焊接培训中心依然传出阵阵焊枪的嗡鸣声。37岁的高级技师李朋朋左手持着防护面罩,右手稳操焊枪,在熔池相机(一种通过高分辨率视觉传感器实时记录焊缝作业的专业摄录仪器)镜头前演示着焊接技法,他正利用午休时间为“大国工匠云课堂”录制最新课程。荣获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李朋朋心头憋着一股劲儿:要将所学绝技凝成“数字火种”,播撒给千万产业工人。
时针指向12点,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的焊接培训中心依然传出阵阵焊枪的嗡鸣声。37岁的高级技师李朋朋左手持着防护面罩,右手稳操焊枪,在熔池相机(一种通过高分辨率视觉传感器实时记录焊缝作业的专业摄录仪器)镜头前演示着焊接技法,他正利用午休时间为“大国工匠云课堂”录制最新课程。荣获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李朋朋心头憋着一股劲儿:要将所学绝技凝成“数字火种”,播撒给千万产业工人。
时光回溯到2005年,17岁的河南农村少年李朋朋跟着舅舅初到上海学习焊接,“那时我就想多挣点钱,让生病的姐姐能安心治疗。”白天,他认真观察师傅的操作,夜晚,就悄悄拿出废弃边角料练习。凭借这份执着与努力,他的焊接手艺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在工厂劳动技能竞赛中,年轻的李朋朋一举夺魁,从此在焊接领域崭露头角。
2014年,中建钢构天津厂区正式投产,李朋朋成为其中一员。他先后参与了科威特国民银行、迪拜地铁、北京新机场等国内外重大工程的建设。“每一道焊缝都是一份承诺!”李朋朋用汗水和智慧诠释着中国工匠精神。
在雄安高铁站房建设中,李朋朋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战。雄安高铁站房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高铁站房,建筑原材料大多采用高强钢,对焊接工艺质量要求极高。然而,焊缝问题却如同一道难关横亘在他们面前焊缝间隔24小时后,表面出现微裂纹。李朋朋带领团队反复排查,最终发现是北方温差大导致构件加工时产生变形。他们及时采取保温措施,成功攻克难题。
不仅如此,李朋朋还在这个项目中独创了“焊缝借位接头法”。面对超大尺寸钢板,传统接头操作极易出现缺陷。李朋朋在培训中心反复实验,用不同方法尝试接头,通过大参数焊接,再利用超声波检测和射线检测确定接头质量。这套独创工艺不仅申请了专利,相关文章还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为行业技术发展作出了贡献。
李朋朋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他创立了“李朋朋焊接培训案例教学法”,结合自身经验,与焊接工艺研究组成员共同总结教学案例。
2017年,在迪拜哈斯彦电厂项目中,国内焊接水平与国外标准存在差距,人手严重不足。李朋朋采用小班教学、定点突破的方式,手把手给突击队工友示范培训。仅半年时间,100多名突击队工人全部达到国际焊工标准,创造了奇迹。徒弟王铁链回忆起这段经历仍感慨不已:“师傅不仅技术精湛,还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我们。”
在李朋朋的带领下,其领衔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焊接领域的“技术孵化器”。他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5名、钢结构行业技术能手9名,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千余名高技能人才。工作室研发的新型埋弧焊工艺,通过精准控温实现超厚板复杂钢结构无损探伤合格率100%,累计创造经济价值超千万元。布满老茧的双手、深浅不一的疤痕,如同特殊年轮,记录着李朋朋焊接生涯的淬炼与升华。从农村少年到全国劳模,这位用焊枪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大国工匠,正在钢与火中熔铸出中国制造的硬核底气。(记者 李杨)